覺得這堂課要有十年以上實務經驗的台灣在地設計師才能夠真正心領神會。雖然鄭老師這次的題目是「設計師的十五道陰影」,但其實更像是以一線設計師的角色,從旁觀察整個台灣平面設計界的生態與運行狀態。文化沒對錯,但是格調有高低。我們常常認為國外「先進國家」的設計環境遠優於台灣,但是站在實務面的角度(而不是黃鉛筆之類的評斷),這就是這個環境下的產物與遊戲規則。我很佩服鄭老師的不只是他的設計,而是他證明了一個有格調的設計師,一樣能從貧瘠的土壤裡種出美麗的花,與其自艾自怨設計師生存的環境,不如利用這次的演講觀察這樣的生態,潛心修煉,為自己創造價值,也正向「微調」這片土地。
鄭老師列舉十五道陰影分別是:1. 被客戶當美工;2. 客戶只想要商品化;3. 客戶不知道要什麼;4. 累了也不能睡;5. 沒有代表作;6. 計劃趕不上變化;7. 長官的一句話;8. 跟同行一起合作;9. 活到老,比到老 ;10. 是朋友還是客戶;11. 是流行還是跟風;12. 是抄襲還是參考;13. 是風格還是老梗;14. 是搞藝術還是搞設計;15. 是要賺錢還是要快樂。雖然個人認為偏向「文化觀察」,但又內涵真實體驗,並且附贈「解藥」,算是相當具有誠意的「教戰守則」。
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當中提到現任市長柯先生的CD包裝設計案例《台北調》,封面以鳥瞰的方式觀察台北,有辨識度高的建築物,也清楚呈現基隆河、淡水河及鳥群,尤其是將吉他邊緣以盆地地層的方式呈現,果然匠心獨運,整個封面凸顯出人與自然共存的氛圍。但我想鄭老師提這個案例的目的不只是敘述這張唱片的成功而已,而是相互尊重的執行過程。我想包括我在內的一般設計師在羨慕這樣的關係的同時,還是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或條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