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we create form?
朱教授在演講中首先提到造型的部分,他說他們在學生大一的時候,就培養學生從既有的形象中跳脫出來,例如:題目為設計一個可以支撐身體的物體,而不是「椅子的設計」。就是希望學生可以有更自由更多元的設計思考,而不是受到題目的限制。他們也很鼓勵學生嘗試、摸索那些「從來不曾想過的材料」來當做設計的元素,開發他們無限的想像創造的空間和可能性。
演講中教授提到一點讓我很有感觸,他說:「要從大格局的設計開始做起,只要大格局的設計可以做好,自然就能準確的掌控小型的設計;反之,如果一開始就只做小型的設計,沒有大膽嘗試大格局的設計,之後就很難掌握適切的比例。」我覺得我大學時期就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總覺得沒有如此放任恣意的做一項設計,聽見朱教授的學生可以大膽的玩材料、玩創意,真的很令人羨慕;同時我也很認同他的看法,我覺得設計就是必須勇於嘗試,才可以知道創意可以發揮到的極限,當可以把大型的設計做好、掌控好比例時,回過頭來小型的設計自然遊刃有餘,如果做設計總是過於小心翼翼,害怕失誤而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時,可能也很難會有什麼新的突破和創新了吧!
●Why we create form?
朱教授舉了北歐的例子,因為北歐人生活的不易,所以造就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愛惜,引申到設計上則使他們重視物品的持久性和人性的關懷上,我們不能一味盲目的學習他們呈現出來的風格,那是表面的,而是必須從根本了解他們設計的出發點以及成功的原因。「人性關懷」正是大家現在所關注的議題,像是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等,北歐很早就體悟了這個道理,並且落實到設計中,中國文化其實也講「敬天祭祖」的觀念,是要大家尊敬愛護大自然,還有許多孔、孟、老、莊等的思想家,他們也提到許多對於尊敬大自然的看法,只是後來的我們只在課本中、考試中了解而已,並沒有在設計中去徹底實行,只希望我們也可以用老祖宗流傳下來中國文化的方式,創造出屬於我們特有的設計,對「人性」「環境」的回應。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
設計師必須洞察先機,隨時保持敏銳,這樣才能早一步了解人們需要的是什麼,創造出符合大家需求的設計。例如:金融風暴的影響使得經濟不景氣,所以我們必須推測出之後的設計方向應該是「貧窮」,像是再生材料的應用、低價為訴求等。朱教授用實際的例子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不能只是埋頭苦做,更需要的是打開心靈,觀察這個環境、社會,看看大家需要的是什麼,用設計讓大家生活的更趨近完善和人性化。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朱旭建主任演講 / M971020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