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陳俊良先生的演講,深感自己的閱讀量很深度非常不足;當他問向同學們如何解釋某些作品時,我大多毫無頭緒,不然就是鑽牛角尖,當大師將謎底揭曉之時才恍然大悟,拍案叫絕之餘不禁暗自慚愧。
陳俊良先生提出了看法、想法、作法和說法,對於說法印象非常深刻;記得大學時花了很多時間做了一系列的作品,指導教授說我缺乏了完整周密的說明和論述,終究無法成為好的作品,他簡單的說:「你說不出來,別人也不知道你在幹麻」,缺乏說法的我,那系列的作品短期內得不到旁人的肯定,長期下來那一系列的創作沒有繼續延續,在創作歷程中以形式的方式留下。
我想藝術設計創作者學會如何說法,不一定只限於說服他人或得到某些層面的認同,也可以進一步客觀的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創作,與自己、他人、環境或歷史的相互關連性。
---
另外,關於「很難懂的海報」,我有些質疑:
海報目的在吸引別人目光、精準快速傳達訊息,如果今天這張很難懂的海報要看30秒以上,在腦中資料庫中搜尋很久之後再推敲,結果錯了得重新推敲,那還具有海報的基本意義嗎?
難道「很難懂的海報」鎖定觀眾群是高度人文素養的人?可能只有顧客和設計師會駐足原地,絞盡腦汁不斷推敲,一方面激盪自己的大腦,擴展自己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許是怕被歸類為沒深度吧。一般而言群眾們看不懂就直接走了,難道還要在左下方用超小字體揭發海報神秘的面紗嗎?這類型的海報我膚淺的歸類成「競賽型」海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