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陳俊良先生有關數位內容與網路訊息的演講,我想起一個曾經思考過的問題:資訊數位化與網路的發達固然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在無形之中是不是也帶走了一些東西呢?
七年級前段班可以說是和電腦一起長大的世代。我的父親因為工作的關係,在電腦還只有DOS系 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究電腦,因此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開始接觸電腦。曾經用最古老版本的小畫家軟體畫著粗陋的圖畫,怎麼也沒想到日後就這麼成為用電腦畫 圖工作的人。那個時代我們只能用信紙寫信,書局和圖書館還是找資料的唯一去處;資訊的價值必須透過實體的媒介才能實現,消息與知識的傳遞和溝通說起來費時 也費力,但是和今日交相對照之下,似乎也正因此而更讓人們珍惜。
我們變得很少動筆。仔細回想一下,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動筆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現在就連作家也沒有多少人在用稿紙了,多年以後也不會有名作家的手稿這樣的遺物流傳。慣於使用網路傳遞與接收訊息的模式成型之後,人們溝通的沒有痕跡,只有1與0的 信號在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電子世界中流竄。誠然,數位化的好處多多不枚盛舉,迅速、方便、或著最近最火熱的節能減碳議題,但是慢慢地對資訊的尊重也日漸喪 失。新的媒介誕生新的問題,複製只消幾個按鍵的操作,於是智慧財產權的保固越來越困難;當資訊不再需要硬體的承載,它的價值於是也變得容易竊取。
上 一次用手指翻閱書頁,或著攤開報紙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比上一次用手指敲擊鍵盤的時間距離現在還要來得長久。畢竟當搜尋資訊只消不到一秒時間的同時,不 會有人選擇在紙堆中費時翻找;紙本的機能性雖然日漸被取代,但是其意義也同時更加豐富了起來。擁有實體的資訊例如書本,會日漸發黃,會被蟲蛀,會因為潮濕 而發霉起皺,也或許會遺留下許久以前的一行字跡;但這些時間所遺留下的痕跡,卻正是數位資訊所永遠也無法取代的精神價值。畢竟數位化所帶來的便利正是它的 無形,卻也在沒有形體的同時難以保存任何附加的時代記憶。
或 許不管任何事物,有所增加就一定有所減少。數位化與網路的發達造成了新的產業與新的工作機會,同時傳統紙本的產業卻也必然的跟著萎縮。雖然紙本跟隨著人類 文明的歷史傳承一路走來,完全被取代在現實層面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數位資訊交換氾濫的當下,想必也會有越來越多人像我一樣開始懷念和珍惜起其存在 的單純與美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