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到傅天余,很難想像一個像我們一般的年輕人,卻具有豐富想法、深沉靈魂的導演身份,著實令我驚訝,而她的演講方式果然就是年輕人的作法,大家一起坐下來聊個天,感覺真的比以往多了一分輕鬆與寫意。
導演提到她原非本科,只是憑藉著她對於電影的熱情,她逐漸的往導演之路邁進,雖然她說得輕鬆,但卻可以想像她所經歷的努力過程,這著實振奮了我,畢竟自己在設計這條路上也是屬於半路出家,常常都還是會遭遇類似的問題,只是經過導演的現身說法,讓我看到了努力之後導演那成功的身影。
在演講中傅天余導演分享了她對台灣電影的看法,像是海角七號掀起的國片熱等等,只是導演卻完全顛覆之前媒體強力播送的意識形態,誠實的說出她心中的想法,也就是海角七號受限於台灣的電影環境,仍舊無法帶起國片的市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導演提到數位電影的餘毒,便可以完全的想像托拉斯們的邪惡嘴臉,只希望台灣政府可以傾聽導演們的心聲,讓國片市場能夠更加蓬勃,才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感動。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傅天余導演演講 / D9710101 / D9710102 / D9710104 / D9710201 / D9710202 / D9710301

政大日文系畢。美國紐約大學媒體生態與電影研究所碩士。文字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小說類首獎。劇本曾兩度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曾擔任電影【太平天國】場記、【純屬意外】編劇。2003年首次編導公視生劇展【箱子】,入圍多項金鐘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單元劇)。同年並以【間劇場-你在看我嗎】榮獲金鐘獎單元劇最佳編劇。2005年擔任公視連續劇【偵探物語】編劇,並編導「生劇展」黑色喜劇【為什麼要對你掉眼淚】。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帶我去遠方》獲新聞局輔導金補助已拍攝完成,即將推出。
創作:
目前在做的是電影,便是影像的創作,以前是文字的創作,我的工作就是把腦袋裡的東西表達出來,但我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
從小非常喜歡電影與文學,家附近有錄影帶出租片,幾乎都看遍了,大學時想考相關科系卻考上日文系,參加了電影社團,喜歡但不太知道如何與電影產生互動關係,直到大四參加吳念真導演的課程,才進入戲劇與創作的領域。那時因為想參與電影工作,於是得到人生第一個工作--擔任電影【太平天國】場記,之後在楊德昌導演那裡實習,了解了整個電影的拍攝作業,也可以學習導演怎麼與所有工作人員做溝通與互動。之後到了TVBS節目部,更確定電影與電視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自己還是喜歡戲劇與創作。
在紐約的日子是最快樂Amazing的日子,也開始有了創作。之後開始嘗試寫小說與腳本,也開始與一些導演合作,譬如公視【偵探物語】的編劇,原本覺得當導演很難,是個要做很多工作的身份,但受到吳念真導演的鼓勵,吳導認為一個好的導演是對劇本的掌握能力(也肯定她的這方面的能力),其餘交給專業的技術人員即可。所以直到前年,開始有想拍電影的念頭,主要是想接觸更多的觀眾也開拓更多的可能性,並順利的申請到了輔導金。
即將推出的電影《帶我去遠方》主要在講一個色盲女生的成長故事,她的世界很寂寞,想離開所在地到南太平洋的一個色盲小島去,是部青春成長電影。因為
自己的個性喜歡用新人,即使要花許多的訓練時間,但久了之後培養出感情與默契,便能成就一部好的電影。
小說是一個人就可完成的,但電影要跟很多人一起合作。拍電影的過程當中最困難的就是溝通,譬如身為《帶我去遠方》的導演,不停的與動畫師、英文翻譯、海報印刷師傅溝通,所以一個工作成果的好或不好,50%應該是看溝通有沒有達到效果,因此現在的學生應該要培養自己對不同的人產生興趣,與對社會的敏銳觀察度。譬如海角七號就是因為剛好符合了當時社會的需求而締造佳績。
越來越多的導演喜歡玩影像,玩畫面和技術,但對於電影真正要講些什麼卻很難呈現出來。新一代導演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力氣去培養內在的思考,且前輩的導演對一個題材是準備的非常充份的,但新一代導演則是非常單薄的。最後以一句成語做對一個導演的描述:「關關難過關關過」,因為要從前製、後製的控管、到大海撈針找出演員,把這麼多技術部門的人聚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並不容易。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傅天余導演演講 / D9710202
傅天余是一位年輕的國片新銳女性導演,由她執導的處女作《帶我去遠方》雖尚未上映,但在她演講中所透露的言論,不難理解她具有一般女性細膩敏感的特質,以及小說家對於奇幻修辭所具有獨特的想像與營造能力。她為自己片子定義為「青春成長」題材電影,這些氣息是否表現在她的作品裡,且讓人拭目以待吧。
「寫而優則導」可說是傅天余的寫照。也因為如此,她特別注重編劇,以及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即主導電影畫面鏡頭之眼背後的「導演之眼」,這也是她認為電影中的核心價值。似乎最近提及國片,《海角七號》已儼然成為日後國片評論的必提之題。此次演講,身為一位國片新銳導演的傅天余,也無可避免地主動提及魏德盛這部史上最賣座國片的現象。她評論該部片某些技術處理上並不完美,然而此片達到空前賣座是事實,國片宣傳任憑在怎了得,也難以將其票房歸因於此。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此片凝聚這樣的票房奇蹟?想必該片某一部分,深深觸達大眾心理。並且這樣形而上的觸動又是那麼地直接、明確又具體。所以超越了演講者所謂的技術處理不完美,如果將電影技術喻為鏡頭之眼、而導演說故事能力喻為導演之眼,那麼《海角七號》這部片完全呼應了「導演之眼」的重要,這對於初出執片的新秀導演,不啻是一樂觀有力的強心劑。這也導致電影工作者轉而思索導演是否了解大眾需求,這種嗅覺能力的重要。藉助敏感纖細特質、靈動感受到現今國內、國外或全球人們心理種種渴求悸動的公約數,即使小成本製片,依然能創造出票房大奇蹟。
另一方面,傅天余也直接否認國片產業因《海角七號》的賣座帶來光明前景,反之,演講結束她語重深長提到,美商正積極與國內劇院商談將借資台灣戲院全面改為數位電影院之事宜,此已嚴重影響國片日後在電影院發行上映的播放權益。電影產業的生存,確實無法依靠「口味善變」大眾的支持,這是懷有導演夢的創作者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
「寫而優則導」可說是傅天余的寫照。也因為如此,她特別注重編劇,以及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即主導電影畫面鏡頭之眼背後的「導演之眼」,這也是她認為電影中的核心價值。似乎最近提及國片,《海角七號》已儼然成為日後國片評論的必提之題。此次演講,身為一位國片新銳導演的傅天余,也無可避免地主動提及魏德盛這部史上最賣座國片的現象。她評論該部片某些技術處理上並不完美,然而此片達到空前賣座是事實,國片宣傳任憑在怎了得,也難以將其票房歸因於此。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此片凝聚這樣的票房奇蹟?想必該片某一部分,深深觸達大眾心理。並且這樣形而上的觸動又是那麼地直接、明確又具體。所以超越了演講者所謂的技術處理不完美,如果將電影技術喻為鏡頭之眼、而導演說故事能力喻為導演之眼,那麼《海角七號》這部片完全呼應了「導演之眼」的重要,這對於初出執片的新秀導演,不啻是一樂觀有力的強心劑。這也導致電影工作者轉而思索導演是否了解大眾需求,這種嗅覺能力的重要。藉助敏感纖細特質、靈動感受到現今國內、國外或全球人們心理種種渴求悸動的公約數,即使小成本製片,依然能創造出票房大奇蹟。
另一方面,傅天余也直接否認國片產業因《海角七號》的賣座帶來光明前景,反之,演講結束她語重深長提到,美商正積極與國內劇院商談將借資台灣戲院全面改為數位電影院之事宜,此已嚴重影響國片日後在電影院發行上映的播放權益。電影產業的生存,確實無法依靠「口味善變」大眾的支持,這是懷有導演夢的創作者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