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郭政忠演講 / M10310109

談營運、做設計

「營運」,我想很多設計師聽到這兩個字,熱度就涼了一半。我們其實很難想像設計完了產品,那這個產品到底是要怎麼生產、包裝、庫存、物流?怎麼進入市場?怎麼知道人們其實買你的產品不是你原本設計想像中的使用方式?甚至是要把它丟棄了,那這個產品到底又會去了哪裏?

自然生態有一套能源循環的食物鏈生態系,那產品是不是也有這樣完整的永續發展的產品生態系統?郭教授與我們分享剛特.鮑利(Gunter Pauli)在2010年提出「藍色經濟」的概念,藍色經濟同時擁有綠色經濟的原則與宗旨,並加入了產生商業價值的概念,希望藉此讓企業能朝向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非技術創新。其中案例是回收人們喝咖啡所產生的咖啡渣,成為種香菇的基底,香菇所分解的氨基酸再讓原本無法食用的咖啡渣變成了豬飼料,賣咖啡渣的錢、賣香菇的錢、賣飼料的錢,一個看似沒有價值的棄置物竟然同時產生了三種價值。其中,設計師們又在這裏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分解者?

回到設計的領域來看,郭教授同樣以物理學的角度解析現在的「藍色設計」有三:

1. 精實設計(Lean Design)
減設計、更少的產品服務、O2O的「連結通道」
2.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
調設計、中道精神、O2O的「多通道」
3. 物聯設計(IoT)
加設計、更多的軟硬整合、O2O的「全通道」

從迪士尼MagicBang看連續性的遊樂體驗需求、從Über看共享經濟的影響、從飛機餐具的杯子設計看使用者經驗的重要⋯以上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創新設計,如今我們正處於自然資源缺乏的時代,而創新必須要產生多重利益,使其資源的稀少性漸漸走向富饒的結果。好的設計,其背後必含好的商業模式,我認為設計師不單純是一個生產者,而是將食物鏈裡的生產、消費、分解的調和者,有著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洞見的能力、知道美的事物的能力⋯我覺得雖然直觀看起來設計好像要會很多事情,倒不如說是「設計」這個能力不只存在在設計師手中,而是一個人們原始對創新的渴望,所以讓現今對設計的定義漸漸由專門走向綜觀、由封閉領域走向跨領域吧。

設計所能看到的視野真的比我們想像的小很多,在設計以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現實所在,在這個時代的競爭與飽和,設計師要放下原本的認知,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真實在應用的技能,然後再來做設計。面對設計,我們要有新的視野與反思的能力,就像戴上了郭教授所發給我們的地標眼鏡,out of box,你看到了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