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Stuart Walker目前任教於英國LANCASTER university,主要教學項目為Marketing and Design、Management and Policy、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 Design…講者並介紹任教學校之設計領域所規劃的相關課程。設計研究範圍包括:Innovation、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esign Futures、Design Management、Digital Economies、Service Design、Social Technologies。研究軸向則為People 、products 、places 、systems四要項。足見該校充分將設計學科導入「社會」、「人文」、「科學」的領域中學習,使其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專業學域。
本週講題為「Between the idea and reality」。教授主要聚焦於「產品的永續設計」(Product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之講述。並將其分為localization and ‘place’、good work、material culture of permanence、aesthetics、meaning五項可加以探討的方向。然而,教授還是關注於永續設計中核心之價值:即設計「資源(材料)再設計」(re-used)的方法與概念。所以教授又在「永續設計‧資源再造」這一個簡單明確的點上,列出幾項來探討:using less、using what we already have、challenging ‘newness’、stabilizing form。首先,在「using less」與「using what we already have」方面,教授舉出幾項以現有素材重新設計的產品,包括lumber、bamboo cane、soap bottle…等,曾經使用過的材料(曾經是某產品的材料)重新製成椅子、檯燈…等。這是一種屬於環保範疇的物質美學概念設計。提及「challenging ‘newness’」部分,講者認為是未來永續設計的一種探勘(explorations in design)。而未來永續設計勢必依然攸關能源,所以教授給了這樣的副標-「challenging preoccupation with newness and ‘cool’」。 ‘cool’是雙關語,除了設計創新的「酷」、更有符合綠色設計(減少地球暖化)的標準。最後在「stabilizing form」部分,講者以電子產品(electronic products)的未來設計予以講述。他冀望電子產品能做到「slowing rate of product change」前提是設計者必須具備「engagement focal practices transparency」、以及「understanding the sources of design」態度與專業知識。
教授認為設計者的考量與作法絕不是僅生產出單純外觀吸引消費的電子產品為終、絕不是鼓勵消費者過度的速食消費。他播放出幾張令人怵目驚心的影像:堆積如山的”半新”手機、電腦…他說這些資源每天、每天不斷重複被丟棄,丟棄速度之快,造成不斷耗擲的循環,而地球生態早已不堪負荷。他再次重申設計師有義務生產使用持久的電子產品。這也是永續設計產品終久的要旨、以及產品語義裡最深的意義(meaning)。
網路資源
電子產品e毒造成地球污染之相關報導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482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