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銘宏教授演講 / D9710101
由於漫畫是以靜態的方式來呈現,故創作者在畫框與畫框之間的切割方式,便能讓讀者在不同的畫框之間,產生各自的想像與詮釋空間;此稱為漫畫的「縫合理論」。其實,不僅是漫畫,在產品上亦然。一件產品在設計者與使用者間,也會因為經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詮釋。由此可知,設計者賦予產品的造型與功能,其實並不一定會全然地傳達出去。在產品設計的領域裡,設計者經常可以透過語意 (semantic) 的應用來操縱使用者的感知結果。基本上,語意 (semantic) 所指的是是語言的意義,原本是用來研究語言的發佈者與接受者之間感知差異的一種理論。Saussure以符徵 (signifier) 與符旨 (signified) 來說明「語言」與實體「物件」之間的關係。其中,符徵所指的是「表現 (expression)」-也就是能夠在感官上被感知 (例如視覺與聽覺等) 到的部份,而符旨則是代表其「內涵 (content)」-也就是會在心理層面會被訊息的接收者所體認的部份。例如,燈泡這個「物件」可以用燈泡的符號 (符徵) 或是 “圓形且插電之後會發光” 的概念 (符旨) 來傳達,而“圓形且插電之後會發光” 的概念 (符旨) 可以藉由代表燈泡的符號來表示。透過產品語意的應用,設計者不但可以正向的把產品的原意傳達給終端的使用者,也可以經由反向的操作來讓使用者自行加以詮釋。然後,若能在設計過程中適度應用縫合理論的六種方式加入,一定會讓產品的造型設計產生更多有趣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