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涂銘宏教授演講 D9710101 / D9710102 / D9710104 / D9710201 / D9710202 / D9710301

涂銘宏教授開場白就提到漫畫不若以往的人所想,是個簡單、無須深入探討的東西,可以玩的元素相當多元。

比起電影而言,漫畫是一個比較需要讀者介入的東西。 漫畫具有切割性,電影則否。而所謂的讀者介入指的就是讀者需決定畫框間的東西是什麼。 漫畫還多重觀看的可能性,在框與框之間的順序具備有多種觀看可能,也就是所謂的平行世界理論 。電影相較之下比較習慣一個框的敘事方式,而漫畫一般均是多個框。

Scott McClould 在 understanding comics 一書中提到:
漫畫是一種循序的藝術。

連續不連動,電影則是連續的藝術。

縫合理論

縫合理論是指:觀察部份、感知整體。 A+B =C(更大的C) 需要由讀者來縫合。 其中可以分成六類:

時時刻刻 (moment to moment)- 幾乎無須縫合,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就可以了解A->B的關係,經過的時間較短。

動作到動作Action to action: 單一動作的連動。

角色到角色 subject to subject- 同一場景或是概念

場景到場景: scene to scene 。越後面的需要讀者的縫合就越大。

Aspect to aspect: 由不連續的畫面構成,需要讀者介入判斷後才可了解此場景

非邏輯連接:無厘頭的呈現方式。格子內的客觀性較少。讀者要做最大的努力

因此從漫畫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多種可能性,框框的多樣性。一個讀者要消化的資訊很多。漫畫的讀者要素是將這些一個個的點連接起來。

漫畫中的文字

共計有三種:

word balloon 浮白 :
有時候是偷懶的成份居多,例如可以用浮白擋住難畫的部份。此外可以玩一些遮掩的遊戲。
caption :
字幕
onomatopoela, sound effect :
擬聲雨


另類漫畫與流行歷史

MAUS : 用漫畫來講納粹那屠殺的故事。猶太人變成老鼠,德國人是貓,波蘭人是豬。是一種圖像式的回憶錄。漫畫的特色是不用跟現實一模一樣,但也可以比現實還真實:透過一整組情境來呈現真實的情況。此漫畫告訴我們每個人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不同,自己的個性影響更巨。

涂銘宏教授接著提到日本漫畫的敘事含有較重的仲間意識亦即夥伴、朋友意識。 不像是西方比較個人英雄主義。日本的漫畫多為一起合作去完成某事。

涂教授還提到了交響情人夢。涂教授認為其主題的難處在於:講音樂的漫畫無法表現出聲音,只好透過其他的方式去呈現聲音、音樂給你的感覺。這點是很值得學習的手法。涂教授還要我們注意電視版跟漫畫版的差異,跟電視版如何去抄漫畫的畫面構圖這些小地方。

夏日漱石 - 心鏡被改編成BL漫畫。 講一個男子與小時候的朋友愛上同一個女人,主角一輩子受到朋友自殺的陰影壟照。BL式的開場,一開場的整頁式不分割框架表示是一個焦點所在。涂教授還提到了裡面幾個案例,像是在同一頁中同時呈現收到信跟看完信後的反應,此種表現方式是種平行世界的表現方式。 涂教授還特別提出漫畫中的文字是圖像的一部分,與圖像不可輕易地分割。

最後,涂教授以小畑健 幫夏目漱石作品畫的插畫,讓此書大賣 (為了插畫去買書)的例子來鼓舞我們,讓我們知道圖像也可以具有如此地吸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