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計畫簡述
伯樂計畫緣由:
台灣需要伯樂人才的智慧,激發產業更多創意及商機。
台灣需要伯樂人才的統整能力,協助廠商及學研單位,整合研發技術資源。
台灣需要伯樂人才的經驗,協助產業走的更穩,更好。
伯樂計畫目的:
內容:每年提供25-30名伯樂人才返台短期咨詢服務及參訪相關人才需求單位。目標:透過伯樂計畫,促成海外資深專業人才返國長期服務。
延攬對象:
具本國籍或曾在台灣設籍者具相關領域碩士或博士學歷,並超過十五年(含)以上領域相關經驗。在學術方面、應用科學、或技術上有特殊成就,而且為國內產學界少有者。
台灣人才短缺問題:
人才是發展新興科技產業的關鍵,沒有優秀的人力,產業就無法持續提升。在93年8月舉行的「挑戰2008年國發計畫」產官學研座談會中,便有許多專家者提出國內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根據「行政院科技人才培訓與運用方案」所進行六項產業科技人才供需調查發現,台灣在重點科技領域,包括半導體、平面顯示器、數位內容等所需的科技人才缺口逐年增長,若僅由國內正規教育系統培養人才,根本無法在短期內補足。根據經建會推估,我國目前高級人才每年短缺一萬人以上台灣的人力市場本來就相當封閉,相對而言,企業與國家經濟發展都已全球化,論資金流通、技術流通也已全球化,生產地點、行銷更是全球化,只有一樣事情還是相當本地化,就是人才素質。
講者簡介
民國七十三年台中一中畢業,因而進入了成大建築系,當時的素描老師給他四十四分,從小讀書第一名,卻在建築系受了挫折,大三便離開了建築系。之後到了機械,當完兩年兵,在竹北飛利浦工作兩年,蒙他拿讀碩士,畢業後到費城念博士,之後到TUFTS教書,民國八十三年回到交大當客座教授,教書連研究所時間算起來是二十八年,一百二十個研究生,擁有四個孩子。
演講內容:
有關資訊及通訊、無線通訊及家庭健保
講者領域轉變過程:
講者的研究領域為電腦結構的研究如平行處理,一九九三年,拿了一個計畫約八百多萬台幣,便轉向去做認知方面的研究,做了兩三年,後來再轉向通訊,之後無線通訊在居家的健保很有幫助,科技人文社會醫學結合,蠻有前途的,很多必須考慮到人體工學,即是常說之人因工程。目前在美國成立了一間無線研究室,其目標為目集眾多有志之士,開發無線技術的應用,前後共有四個博士學生,目前三個跟著我做研究,三個博士生都十分的優秀,背景皆不同,卻都十分有成就,還有三位碩士班學生,和大學部的學生互動也十分密切,有兩位學生五月會到土耳其分享論文,因此多和國際交流亦是一件十分重要之事。
生活者的社會:
大前研一,說明台灣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台灣必須往生活者的社會發展,大家必需來幫社會設計得很美麗更進步。再者,講者提到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裡頭說明了未來是以個人力量為主得一個社會,對工商設計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之前要發展經濟是要靠國家得力量,之後要靠公司的力量,現今成為自我的努力的社會,也就是像大前研一說的生活者的智慧。隨後也提到過去台灣有人問過相似問題,疑問台灣的東西品質不若他國強盛,但講者說明,現在是處於工作流的一個運作狀態,世界各地都可以處理所謂的不同工作,也就是說在世界各地設立不同的工作目標,所以只要自己的製作品質可以高於他人,信賴度和工作機會就自然可以提高。因此與國家無關,指和自己的努力程度相關,在此講者安慰學生們應該不要受宥於當下的環境。像現在人們必須隨時隨地可以得到多媒體的服務,如影音、文字等,不管走到那裡都可以得到影音、都可以取得資料來處理資料、可以翻越行事曆、可以接聽線上電話。因此只要有一個無線的裝置,就可以無時無刻得到這樣的服務。
ICT:
ICT 是資訊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在美國簡稱IT,資訊有三個主要工作,即資訊處理:分類顯現,資訊傳輸:如何送出去,資訊儲存:意即資料儲存的地方。
電阻、電容和電感:
電子電路的三個基本元件為電阻、電容和電感。而現今HP的電子記憶器,電晶體只有兩個狀態,0跟1,而電子記憶器可以延伸到無線個數字,因此電腦的進步是非常飛快的。也較是說,未來電腦的計算方法會全然的不同。目前的電腦都是基於0與1,以後是從0到任何數字都有可能,如果能應用這個元件的話,未來電腦的力量會變得比現在更強大。
其他:
在講者念書的時候,是要用程式紙來把程式寫上,然後再把程式紙交給電腦中心的助理打成一疊厚厚的卡片;接下來設計者再帶回去一張一張核對是不是跟原本手寫的程式吻合,然後後再交給電腦中心的助理上機跑程式,跑完以後再看結果。有時候可能一點結果都沒有,設計者你就得重新找問題;有時候是結果錯誤-通常第一次就能跑出結果來的非常非常少;過去寫程式就是這麼困難。而軟體的進步,從之前的十分緩慢的程式紙到了80年代才開始有Microsoft出現;而第一部IBM個人電腦也出現了,當個人電腦一出來以後Microsoft就順應因運而生,立於軟體界不敗之地。
說到瀏覽器,是從Mosaic-> 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現在除了IE以外,現在另一個比較流行browser是Firefox,也就是俗稱的火狐,這是瀏覽器發展的趨勢。從IE到Firefox,也具有隨時隨地的多媒體的服務,行事曆或線上電話的使用,電訊訊號是電磁波,一秒可以跑三十萬公里,不到一秒鐘便可打遍世界各地。
用電話的電磁波來講述通訊過程,詳述如下:第一種叫做碰撞恢復(Collision Recovery):只要有資料就往頻道上丟,如果沒有接到回音的話就再丟一次,丟到有接到回音,這稱作碰撞恢復,碰撞恢復是有東西就往上丟如常見的聊天室。那最早是在夏威夷大學發展的,被稱作Aloha。Wifi就是使用這種技術。Collision Avoidance 就是先了解這個頻道有沒有人在用,也就是多個人使用同一個頻道但擁有不同代碼,那怎麼還會有碰撞呢?因為頻道可能太長,比可說可能一個在台灣,一個在波士頓時,兩邊同時送訊號出來之前頻道上都聽不到訊號,但是當兩端送出訊號時就有可能會碰撞在一起。Collision Free Collision Free 是完全沒有碰撞的,每一個發送端都很有秩序的依序送出訊號。
在講者自身的研究方面,一位碩士學生設計一個心電感應器放在手機裡頭,可以即時通訊醫院端,來連繫病人的生活狀況及健康,說明植入晶片即可以和醫院端做連結,像是血壓脈動或是吃藥的時間…,可以測量一個人的心電,然後以一套無線的通訊系統來跟手機聯絡,並且利用手機跟電腦間連結,可以讓這些訊號傳到醫生與醫院,把它記錄起來,得到即時的反應。無論現在健保的應用,而健保是十分機動性的,因此無線對健康保護是十分有貢獻性,尤其是對老人的保護,台灣跟日本老年人口增加非常快,從百分之十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因此在設計這一塊可以多發展對老年人生活的產品和服務,在未來一個年輕人可能要負擔二到三個老年人,所以工商業的設計也必須來符合這一塊領域的缺口。另外還有一個人類活動檢視器,就是可以依照人的任何動作來判讀。主要是藉由三度空間的加速偵測器,以無線訊號來跟電腦連結,而且這台電腦有連結到網路上的一個系統。使用者可以訓練這個加速器識別他的動作行為;可以做即時感應,並從中連結到健保的部分,可以從這個檢視器了解人們遭遇到了甚麼樣的困境,如老人跌倒了,便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充份發揮其作用,讓它直截聯繫相關單位,進行處理。再來試探討家庭服藥的問題,有許多病人都不願意去服藥,所以醫生無法知道些藥對病人是否有效?有套系統可以偵測病人有沒有用藥,並且經過手機來與醫生端做連結。可以利用手機照相,然後經過影像處理就可以知道病人有什麼藥、服用的藥是否正確?但是這個機制太不夠透明化,病人也可能有造假之嫌,未來是採用一個可以感應RFID的藥盒,然後在藥丸裡放入RF Tag。只要藥丸拿出來,醫生就知道拿什麼藥出來了。可是因為吃藥的副作用可能會使人很難受,所以就不吃;結果醫生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實際的情形。所以未來要發展的是一個更簡單更透明流程的設計,這還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