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邱銘心教授演講 / M9710203

  
  
  人類文明的歷史淵流遠長,雖然和地球的年齡相較之下似乎很短。數千年的演化與進展,累積了大量驚人的文化成就。但是要如何保存與傳承這些為數龐大的歷史資產,自古以來一直是讓史學家、文化工作者、以及所有人文相關的職業想盡辦法的問題。畢竟畫會褪色、剝落,雕塑會風化,工藝品會氧化變色,書籍會受潮甚至蟲蛀,就算是建築也會逐日崩壞瓦解。至於傳承,在古早時期有機會學習知識與文化的人都只是少數,必須直接接觸的傳承根本來不及應付爆炸發展的資訊潮流。這些問題都是迫切等待解決的,畢竟已經存在的文明只會逐漸淡化流逝,若是沒有適切的計畫與途徑去紀錄它們,失傳是指日可待的結果。

  所幸,電子時代的來臨,為紛亂的文明保存與整理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在圖像與文字逐漸得以數位化之後,儲藏文化的問題從一整座博物館或著圖書館霎時縮小到一顆硬碟的大小。尋找與查詢在數位化的整理之下只需要輸入幾個關鍵字,羅列在眼前的就是所有相關的結果。學習與傳承不再需要面對面,只消一台個人電腦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時無刻地取用數位化的文化遺產。在這樣的發展之下,數位化勢必成為無法抗拒的趨勢,雖然得到過於容易的前提之下文化的研究也跟著稍微懈怠了一些,至少數位化的蒐集與安排於是成為新一代參與文化的方式。數位化典藏比較明顯的缺點,大致上會是無法保存文物的本體,但優點是至少能夠保存下它當下的每一個姿態,在文物勢必損耗於時間的前提之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