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永遠在現在,未來到底走向那裡呢?其實就工業設計的教育,在台灣起碼就走了三十年,這段期間,從製造到今日,我們說要談品牌,或者是要跟國際接軌。他不只是技術上的變革,是有很多原因衝擊出來的,創造了很多機會,所以設計教育就大峽谷的河流一樣,河流不斷沖刷,不會一直是直線的流動,下次可能就是轉了一個大彎也不一定,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什麼因素逼著這個河流開始繞道,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我認為設計教育不是主觀的,是有很多環境的原因帶著他去尋找最適合的路徑。
002008年天下雜誌前一陣子發行的教育專刊,去看美國多所大學對對大學教育的檢討,其中哈佛大學的教育經驗分享,其中通識教育—不是要建立學生專業,而是教授學生作為「人」的本質,這種博雅教育的目標有: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找到解決方法跟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力跟嶄新的方式看問題
00當我把這些東西拿給上課的同學看的時候,就產生跟我相似的感覺,這不就跟設計教育的目的很像嗎?設計不只是技術性的,更是一種通識的課程,所以我們可以把上述的準則說是設計課程的目標。
00而我們當時創辦實踐工業設計科系的時候,嘗試的目標有下列幾項:
1. 專業養成
2. 跨域整合
3. 趨勢洞察
00而我們當時創辦實踐工業設計科系的時候,嘗試的目標有下列幾項:
1. 專業養成
2. 跨域整合
3. 趨勢洞察
00目前我們也只做到第一點,還有其他的領域,那就是我們的未來,必須要去跨過界線,看到未來。
00在專業養成的部分,某種程度上說真的,我們真的很在意原始造形的部分,就工業設計來說,專業養成旨在造形發現與創造。以我自己的觀察,我自己本身整理出造形的三個層次:
How we create form?造形的手段
Why we create form?了解造形的理由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為什麼造形會變
.How we create form?
How we create form?造形的手段
Why we create form?了解造形的理由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為什麼造形會變
.How we create form?
1.見形是形—比例與美
00這種比例與美感是直觀、對比性的東西,是沒辦法從書本上來的,有可能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可能從自然植物,到最原始的幾何造形,如何形成一種有姿態的物件,從線、面、塊體等等,各種角度,你可以看到軸線在空間的走向,這樣就是一種美。
2.見形不是形—語言的媒合
00造型語言,不同的形態的對話,形是有意義的,不只如第一個僅是單純的美感。為什麼是種美?幾何以模矩的型態、不同材料去呈現有意義的美,不光只是一個東西,可以交互組成不同的語言、文字出來。
野口勇(Isamu Noguchi 1904-1988) 噴泉公園
旋渦形滑梯Black Slide Mantra
00從同學與大師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造形之間的對話。同學可以從不同的造形練習,做出最後的作品。
旋渦形滑梯Black Slide Mantra
00從同學與大師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造形之間的對話。同學可以從不同的造形練習,做出最後的作品。
3. 見形又是形—製作與材料
00到了這個層次,要重新回過頭來省視除了造形以外,製造、顏色等等的部分,在我們認知裡面,色彩大部分是附著在材料之上同學們往開始學習poly、灌石膏等等,嘗試去做出來。
形—製造—材料—光 各式的元素加起來作成的練習。
00我們在學生一年級還不希望做產品,所以用定義物體--「結構」來作練習,例如椅子→有支撐的用途,把它從「椅子」跳脫出來(這是一年級上的習題);移過的器具(這是一下的習題),動手做出一個可移動的結構,成就感是很大的。不斷的去定義物體,找到更多的可能,橡皮筋作成的燈,不同材料的嘗試,由不可能→可能,這樣的成就感是很高的,又例如白蠟形成的花器,不喜歡還可以揉一揉還原成最初的形式。
00我們希望做大的東西、嘗試不可能的材料,因為以後你可能就不會再做這麼大的東西,從大進入到小,比較容易,只要再去處理細節的東西就好;而一開始做小的東西,以後你要嘗試做大的東西,很難。
00我們希望做大的東西、嘗試不可能的材料,因為以後你可能就不會再做這麼大的東西,從大進入到小,比較容易,只要再去處理細節的東西就好;而一開始做小的東西,以後你要嘗試做大的東西,很難。
野口勇 光的雕塑
三宅一生 布的雕塑
.Why we create form?我們為什麼創造造形。
1. 回應人性—現在
00人性,為了生存人有需要,從出生就一直會有問題存在的,所以做設計。
00北歐對腳踏車是友善的,台灣則否,但是台灣是製造腳踏車的國家,我們對此也有一個需求,但是卻沒有做好。我覺得北歐的設計裡面有很大的重點是對生存的回應,有一種說法是寒帶國家的人比較積極,熱帶國家的人比較懶散,這其實是跟他們環境有關係的。因為生活嚴苛,除了美感之外還要堅固,北歐國家的ant chair等設計作品,都是需要一代傳一代,對環境來說才是有價值的,充滿人性的關懷。然而,在台灣或許是活得太容易了,所以欠缺對人性的回應。
00設計可能是為成就自己,也可能是為了別人,有不同的向度。
例如IDEO設計的杯子,就是為了別人。
2. 喚醒經驗—過去
00過去是存在潛意識裡的,可能你以為他不曾存在,你要試著找出來,即所謂的重現,另外,還有挑戰—超越經驗,更是讓人驚豔。
00某種程度是在地性的,例如冰塊燈是芬蘭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而台灣也有特有的花布、竹籃等等文化特色。
00笛音壺—來自德國萊茵河運輸船的聲音,就是其中所隱藏的意涵。
3. 預想劇本—未來
00Philippe Starck認為他的榨汁機不去考慮機能層次的,而是一把開啟社交話題的鑰匙。
00SONY 的Walkman也是因為社長喜歡聽音樂,而創造出來的。設定CD的長度為74分鐘是因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這樣的想法,就是在預測未來的模式,Walkman就是帶領未來隨身聽音樂的第一名。
00SONY 的Walkman也是因為社長喜歡聽音樂,而創造出來的。設定CD的長度為74分鐘是因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這樣的想法,就是在預測未來的模式,Walkman就是帶領未來隨身聽音樂的第一名。
00很多電子產品開始與人對話,這是以前科技與技術未能達成之前所預想不到的,然而現在的產品很多都是在處理這塊,像是Cube World,這樣就是一個預想,去想像如何發生。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
1. 因趨勢變化所引發的差異
00設計史上某個時期的變化,例如從今年開始的「貧窮設計」,因為金融風暴、經濟因素,影響我們的設計,例如Yamamoto以塑料製成衣服是很久之前就創造出來的,而今年米蘭服裝設計秀場上,出現非常多這樣的作品。
2. 因環境變化所引發的劇本差異
2. 因環境變化所引發的劇本差異
00Woofy這樣的一個電線收線器,他讓這個產品不僅是一個產品,他架設一個網站,可以看到Woofy到世界各地遊歷,展現「人性」,情節、劇本開始轉變。
00另外,我們可以看到YCC--2004 VOLVO發表以女性設計師設計,以女性為主的概念車,這是跟March很不同的車型。
3. 因技術變化所引發的程序差異
00另外,我們可以看到YCC--2004 VOLVO發表以女性設計師設計,以女性為主的概念車,這是跟March很不同的車型。
3. 因技術變化所引發的程序差異
00而1983年所提出的MAC定義了未來,到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電腦的型態。
.跨領域整合
00例如前述的YCC或是HONDA所設計的幫助走動的機器,都是需要對人的觀察,以及集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就如同台科大目前跟台大合作,或是推出前瞻計劃等等,這些都不是設計師單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都需要高度整合的工作。
00Business Week的The Talent Hunt – Design programs are sha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creative managers.談論到高階的創意經理人就從設計科系找來這樣的人才,一旦進入到這樣的領域,代表我們可以作整個產業決策,未來熱門的科目將會是MBA→MFA。
.趨勢洞察旨在透析人性
.本質的變化,這是我們該知道,而且加入設計課程來的議題。
.趨勢洞察旨在透析人性
.本質的變化,這是我們該知道,而且加入設計課程來的議題。
1. 對環境友善的考量
2. 通用設計,今年在美國就有這樣的計畫叫Design for other 90%,因為目前能享受到設計的人約只佔10%,但是另外的人將是未來加入的重點。
3. 全球合作
.形式
1. 簡約而複雜(simplex)
00例如i-Pod之類的產品,用單一按鍵或旋鈕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要把形態減化到最低。所以我們的課程就加入多媒體課程,從程式、多媒體出發去思考產品。
2. 工藝精神
3. 陰柔的女性特質 愈來愈多產品具有女性特質,不是說男性的特質消失,而是男性也能接受這樣的產品。
4. 兩極差異 奢華-節省成本的。
00所以每年我們舉辦研討會與工作營,來討論不同的議題,發現正在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正在發生,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 歡迎來參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