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朱旭建主任演講 / D9710101 / D9710102 / D9710104 / D9710201 / D9710202 / D9710301

設計教育-從現在到未來
在這三十年間,設計教育的脚步一直在改變,它不像製造產業般不斷的有新的技術,甚至於它通常不是因為有技術上的變革。有許多因素一直交互的在困擾著我們,一直讓我們不斷發現新的機會,這些新的機會其實對設計教育來講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衝擊。設計教育就如同大峽谷般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經過長久以來河流不斷的沖刷,最後才成了現在的形式;雖然現在是這樣子,但將來它也可能會因為轉彎或者是繞道而走向另外一個地方-設計教育也是如此,它不斷地在尋找最適合發展的一條路徑。
在2008年天下雜誌的教育專刊裡,他們跑去美國的哈佛看他們對於大學教育的文化,他們希望重新思考大學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課題?到底應該要帶給學生什麼?他們發現很多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也就是我們的通識課程 (一般來講它的目的是不是建立專業,而是建立一個作為人的本質、作為一個高等知識份子的本質時應該具備的特質),他們的教育目標是: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找到解決方法跟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力跟嶄新的方式看問題
  當我把這個內容拿給我的學生看的時候,設計科系的學生都覺得就像他們平常在進行的內容;我想,各位也都會認同這和設計教育在訓練或引導一位同學的觀念是很接近的。所以,在國外有人正在推動說,設計不光只是一個專業課程,甚至它可能是一個通識性的東西-設計並不止是技術性的,它更可能是一個通識性的結構。所以我們可以把它轉換成是設計教育的目標-它並不止是一個設計專業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一個設計人格的養成-這也就是實踐在16年前創辦設計課程時最原始的想法。雖然我們不敢說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但下列3項是我們最基礎的核心:
1. 專業養成
2. 跨域整合
3. 趨勢洞察
我們現在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在專業養成的階段,而且也還在繼續努力;另外2項則還在嘗試的階段-那就是設計教育的未來!我們必須要跨出領域的界限,我們必須要去理解趨勢,透過後面的2項才能給設計科系的同學一個不一樣的機會。
  在專業養成的部份,我們從開始時就非常重視造形。我們認為在工業設計的部份,造形是在這個專業裡頭要去說服別人的東西;所以,就我個人的觀察所簡單整理出來造形的3個層次是:
1. How-How we create form?造形的手段
2. Why-Why we create form?了解造形的理由
3. What-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為什麼造形會變
這是我本身在指導的過程中所看到的東西,這是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當中所們所重視的核心。

1.1 見形是形—比例與美 (instinct on beauty)
在見形是形的內涵包含比例跟美感,它是一種立即性的-它是本能性的、直觀性的。它所包今的內容不一定能透過書本上所說基本的原則或原理去操作,有時候可能是一種靈感或觸發-有可能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可是你會覺得那是美的。最原始的可能是比例,有時我們是可以從自然界裡可以去分析或分解的,甚至到立體原始造形的構成裡嘗試去尋找它的姿態。我們嘗試從大一的基礎造形課程裡頭帶領同學去尋找它的姿態-從量體到塊體、到几何的形態、到曲面、到線,這些元素如何去形成一個有姿態的物件。在這過程裡面並不止是樣式而已,我們要帶領學生去尋找它裡面所隱藏的不同的的重心、軸線等在空間中的穿插所構成的意義。接下來就到另一個見形不是形的階段。

1.2 見形不是形-語言的媒合 (instinct on miningful beauty)
在這個階段裡就進入設計的語言、造形的語言。其實造形的語彙就是不同的形態之間的對話。例如顏色的概念並不止是依它的定義而來的,顏色的意義會來自於它的情境-它是一種媒合的形態。除了單純的美感之外,要利用不同的几何來尋找它們的對話;例如:圓錐與其他元件的對話、模矩的構成與形式所成的語言、把人加入表演的裝置結構等。這個階段,能讓學生鬆下來利用材料以及造形之間的關係來講故事-利用形跟形之間的對話來講一個故事。

1.3 見形又是形—製作與材料 (form, a visual solution of life)
當我們回過頭來,有些東西是牽涉到實質上的製作、結構、材料等等。特別是色彩,它是附著於材料之上的。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建立讓學生可以走出去和別人對話的基礎-透過把形、製造、材料、光等等種種各式的元素加起來。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我們不希望他們做家具或產品等等定向或定性的東西,例如我們只要他們做一個可以把自己撐起來的結構體,而不是一件家具;經由這樣,我們嘗讓同學從去固定的某一些意象中解放出來,然後產生各種特殊而有趣的想法。
另外,在材料的應用方面,我們也讓同學去找一些從來不會讓我們覺得它會是材料的東西來進行設計。這種過程很辛苦,但是當我們在材料實驗的時,把原本我們經驗裡認為是不可能的材料實現成作品出來時,就會非常的有意思。經由這樣子的過程讓一年級的同學去嘗試各種的可能,例如很大的東西。所以,我們讓一年級的同學在一開始的時候去建立一些應該具有的基本的東西-例如處理造形與物件的基本觀念、或者是勇於挑戰或嘗試材料與結構上的一些問題都能過試過或體驗過。

2. Why we create form?
2.1 回應人性
就現在式來說,我們要回應人性-因為人有需要,所以會製作不同的設計;從人的行為去符合人的需求。
2.2喚醒經驗—過去
喚醒經驗是有關於過去。很多的過去的東西是潛藏在在潛意識裡面的經驗,這些東西是你知道的,可是你從來不曾發現它的存在,你如何去把它叫出來。例如,有一個可以讓嬰兒感受到風吹、雨飄的作品,在造形上可能會讓我覺得它很奇怪,但它就是嘗試著把這種感覺復原出來。或是把人最害怕的感覺做在體重計上,它會超越人的經驗,使人的不愉快變成使用時的另一種經驗。又例如冰塊燈,它是把一種冷的感覺呈現出來,但在你的經驗裡若沒有經歷過那種冷是做不出來的。
喚醒經驗的重點不止是在重現經驗,很要的更是在挑戰經驗—它讓你超越過去的經驗。

2.3 預想劇本-未來
例如 Philippe Stark的榨汁機,他從來都沒有考慮的它的機能性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從來都沒有去考慮這件事情-他考慮的是未來在使用時的社會性,讓它成為一把社交行為的鑰匙。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從現有的環境或是過去的經驗而來的,而是去思考在未來有什麼樣子的劇本。又例如Walkman,它是在預想未來走在路上也可以聽音樂。

3. 形的聯想
3.1 因趨勢變化所引發的形式差異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
趨勢的變化勢必會對設計產生影響,所以設計教育也要隨著這些變化而調整。
3.2 因環境變化所引發的劇本差異
3.3 因技術變化所引發的程序差異

4. 跨領域整合旨在超越視界.趨勢洞察旨在透析人性
4.1 對環境友善的考量
4.2 通用設計
4.3 全球合作
4.4 不一樣的市場
4.5 智慧材產意識的上揚

5. 形式的變化
5.1 簡約而複雜(simplex)
5.2 工藝精神
5.3 陰柔的女性特質
5.4 兩極差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