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由聲動劇場(A moving sound)團長謝韻雅(Mia Hsieh)蒞校演講,一如許多藝術創作者,此次她沒有特定講題,以感性自然的方式與同學侃侃而談,會場在觀看聲動的表演影片、以及同學所提問的問題中進行,最後更臨場邀請在座同學、老師參與表演,在一場不設限的即興演出結束,充分展現了劇場無界域的理念與現代藝術重視互動性的表演方式。
談起求學時期,謝韻雅團長畢業於清華外文系,外文系的學習背景與日後從事表演藝術工作,二者似乎是平行線,然而團長在大學時期並未因此捨棄了什麼,擅長外文讓她與世界距離更進。她在2000年,以藝術環境調查申請到獎助學金,到紐約半年,這更成為日後她毅然決定從事表演藝術的人生關鍵。
談起童年成長經驗,團長簡述自己是基隆人、新竹唸書、台北工作,喜歡歌唱舞蹈、並且生逢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對於聲音訓練的接觸,談到自己從國小至大學的合唱經驗,或許顯露她對於聲音開發的敏銳度,以及彷彿與生俱來對於聲音熱切追求的渴望。她憶述小時家附近常聽得到火車進入山洞的聲音、以及海潮之聲…這些聲音元素皆收藏在團長的記憶中,她認為個人經驗何其重要,這些積累都是豐養自我成就的永恆資源。
談起個人興趣摸索學習的經驗,要算至團長畢業後的事情了。她憶述自己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做廣告文案,斯時逢房地熱,廣告標語文案需要強烈的商業訴求,與她想像中的工作性質有不小的出入,接者陸續做過廣告企畫…等。直到在她做的工作辦公大樓旁是雲門舞集教室,讓她慢慢有機會接觸國內舞蹈表演,除了在蔡瑞月舞蹈室習舞、自己也學習芭蕾,第一次屬於表演藝術正式演出在綠光劇團,第一齣戲為「站在屋頂上唱歌」。
影響她從事表演藝術的重要事件,可從紐約半年的經驗談起。紐約的經驗影響她很深遠,她立刻被紐約多元文化與紐約藝術家強烈個人特質吸引,給了她很多勇氣敢於表現自己,讓她在肢體表現上更有自信心,然而她一面追隨現代藝術勇於突破表演形式的精神、另一方面她對於「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的演出亦漸感質疑,她認為勇於表現藝術本身或創作中的事件的同時,所要傳達的content還是很重要的,這是紐約給她的養分,讓她找到了部份的自己、一些多年前就想要表現的自己。
影響她的人物方面,她認為Meredith monk 給自己很多啟發並且與自己對於嘗試「將聲音當做創作元素的表演者」這一點上,不謀而合。身為聲音與肢體表演者、創作者,Mia對其之推崇其實並不訝異,M.Monk確實是「聲音開發」的先驅,她對於聲音實驗的一系列創作:不論是聲音延展的技巧、或聲音造景的創意、舞蹈肢體設計…對於台灣現代劇場的藝術家們影響亦深。
Mia對於聲音的追求並不單只於美聲的完美雕塑,聲樂美聲式的練習、講求頭腔的共鳴、講求團體聲音中的合諧而非突出,使她雖然在專業要求上,都達得到聲樂練習對於美聲的要求標準,但心理的聲音卻告訴她,這樣的美聲雖從她口中唱出,但聽起來似乎離她很遙遠、這樣顯然並不能滿足她的表現慾。所以她毅然在大學時,中斷了合唱的訓練,從零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將聲音當做創作元素,展示屬於自己的情感表達方式、從喉間流淌出的是真正的、自己的聲音;對於愛舞動肢體的她,更可以擺脫合唱在演唱時,無法自由擺動肢體的限制。這其間有許多有趣的片段:她說從此時開始她會不自地在洗澡時,學習昆蟲如何發出鼓譟的共鳴聲、或是共鳴頻率。
A moving sound從2002年創團以來,目前聲動劇場的作品,已累積許多演出場次,每年在國外皆有巡迴演出。重要作品如:環境劇場、劇場跨領域作品-印尼爪哇交流回顧(2005)、河唱(2005)、北美巡演(2005)…等。這些影片皆收藏在出版的DVD專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