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蕭菊貞導演演講心得 / M9710202

近年來紀錄片在台灣已漸漸展露頭角,印象中這類影片總是刻劃著最寫實、隱晦的現實黑暗面,氣氛之沉重似乎是要喚起對邊緣族群的重視,但是回顧台灣這幾年的紀錄片,從「翻滾吧!男孩」的牛奶糖小恩到「無米樂」崑濱伯,所感受到的盡是這塊樸實寶地裡,小人物奮發不懈的強大力量,背後潛藏的穿透力是遠勝過大場面大製作的劇情片。

過去我曾經經歷過兩次紀錄片的製作,均是以學生團體玩票性質為目的,從企劃拍攝到後製剪輯皆是共同參與身體力行,所以相當佩服蕭菊貞導演的堅毅,因為在拍攝時不僅需要異於常人的體力與耐性,還必須隨時隨地臨機應變處理各種不可抗拒的突發狀況,因此沒有百倍的熱忱便無法深刻地紀錄。

當中提到最近票房破億的國片「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導演以本土為題材的歡笑淚水劇情片,我觀看之後的感想是精彩度與四億票房不大相稱,當下只直覺性地認為是台灣人過去對國片有刻版印象而不常接觸的緣故,但是蕭導演卻精準而深入的點出最根本的原因-「台灣人太苦悶了!」她說電影與生活息息相關,現在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毫無好事可言,經濟蕭條、政治紛爭,台灣人失去信心與希望,也因此「海角七號」得以在一堆壞消息中突破重圍,傳出好消息。

談到近代台灣電影業,似乎籠罩著哀悽的氛圍,不若民國五十到七十年代間,壓抑後的反動帶來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文字書寫與民歌傳唱,經濟起飛後理應會相對提升對娛樂產業的重視及需求,可惜物極必反,面對物質竟是過度的追求,導致現代人鮮少回頭省視自身文化,而心靈空泛的情況下也間接影響到創作。

觀看紀錄片應該要抱持開闊的心態,因為它所描述的是直抵人心的真實面,劇中人物無形中形塑了獨特的觀點,把定見放下,可以激發不同的體驗,有別於劇情片,記錄性的影片中,導演對於劇中人事物之個人情感涉入是深刻且強烈的,就像我曾經在「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的一場演講中聽到,他將持續紀錄,預計在十年後推出「翻滾吧!男人」,記錄工作對這些導演而言已經演變為必要的學習之旅,將創作當成是一段生命的旅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