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蕭菊貞小姐演講 / M9710101 / M9710105 / M9710107 / M9710109 / M9710113 / M9710210 / M9710303 / M9710304 / M9710305

演講一開始,非常熱情的蕭菊珍導演,希望以同學發問來作為演講的開頭,她認為演講有很多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題目都可以談,重點是什麼能夠幫助同學、同學想要知道什麼,而關於任何的一切,同學都可以自由的發問。
問題一:導演拍過許許多多的紀錄片,請問是如何想出主題的呢?
問題二:為什麼選擇的是拍紀錄片?
問題三:請問導演對台灣的作品總讓人覺得深度不夠,這個部份有什麼看法?
問題四:請問海角七號並不好看,但為什麼會大紅呢?

蕭菊貞導演以同學的問題為中心,開始了這場演講,一開始她談到了對海角七 號的看法:


海角七號的爆紅的其實分為好幾個部份,身為台北電影節評審的她,提到台灣的商業電影其實是有法則的,就像好萊屋的電影一樣,都是有一套規則在,商業電影的特質就是叫座但是不一定會叫好,但是台灣已經沒有導演往這個方面去走了,大部分都是以影展的方向努力,海角七號的導演就是因為想拍一部紀錄片,可是卻沒人贊助,他賭氣便拍了一部結合許多商業元素的電影,他認為這就是大家需要的,最後卻莫名奇妙的爆紅,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海角七號其實是非常兩極化評論,因為海角七號的轟動不是代表台灣電影要起飛,是台灣人的生活環境造成的,現在的電子媒體報導的幾乎都是負面的,天天都是政治的鬥爭或是社會案件,沒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希望存在,而海角七號又剛好在開學前上檔,剛好沒有好萊塢這個競爭的對手,反之,如果現在是太平盛世,海角七號的票房可能就沒有那麼漂亮了。


不要小看電影,電影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就是來自我們的生活,就算是無中生有,很多人能夠從裡面得到一種情緒的抒發,甚至是寄情作用,所以電影不單單只是我們的娛樂,很多人為電影而瘋狂、熱情的投入。

蕭菊貞導演參加了2002位於南韓的釜山影展,南韓當地的記者問蕭導演:「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電影非常的賣座,卻沒有出大師,但是台灣的票房差可是卻有大師呢?」蕭菊貞導演以這件事情為例告訴了我們有關台灣的文化以及電影淺薄的關係:


台灣的文化是一直是非常多元的,從以前的日本人、荷蘭人、還有發生那麼多的歷史事件,在這麼高密度人口的台灣,文化應該是非常厚實的,但是因為政治的關係,說到有關於台灣文化的這個部份卻是模糊不清的,對於我們是不是台灣人的這個部份也是一樣的因為政治而模糊了,明明是身在這麼有趣的土地,但是台灣的電影一直沒有辦法呈現很本土、很真實的文化,就算是拍了有關於白色恐怖的「血染的青春」、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等等的衝擊性的電影,最後大家也是這樣,說不出台灣的文化是什麼,加上台灣的經歷過戒嚴的時期,那個時候沒有人敢把真實的台灣故事紀錄出來,記錄片甚至是在官方的手裡,沒有自己的空間,在戒嚴開放後雖然有過文學、電影都非常開放的時期,但是經濟好轉後,人們開始追求西方的物質文化,忽略了身邊的一切,才會造成這一段的空窗期。


而現在的年輕人,吸收了太多外來的文化,雖然我們思想的自由,可是比起戒嚴之後那個反彈解放的豐富,卻是非常的空虛,不但如此,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現在發任何文章都不必負責任,沒有很豐富的文字素養可是卻也能紅,年輕人的文字能力低落,學習的態度也不謙卑,都反映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上面了。


比起以前,現在的數位攝影機變的容易得到,但是評審共同認為,創意卻沒有變的更好,因為科技發達,作品的數量變的很氾濫,以前要思考很久才運鏡的,現在卻是不珍惜的一直拍,完全沒有經過思考,大導演都是要由小小的角色開始做起,才有扎實的底子,台灣的文化是那麼的豐富,如果好好的去研究吸收,作品絕對不會是貧乏的。

蕭導演在大學的時候,因為修了一門通識課程,因此走入了紀錄片的世界,雖然那個時候念的是經濟系,但是她從那個時候就大量的閱讀文學作品,之後開始了她的電影及文學了發展,她以她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題材是怎麼出現在她身邊的:


有一次在交流道附近看見了一個賣玉蘭花的婆婆,不管晴天雨天都會出來賣玉蘭花,就跟她聊了半個小時,只是她不願意被拍攝,但是蕭導演就這樣被感動了,不管有沒有拍成記錄片,蕭導演都會記得那個片刻,而很多題材都是不期而遇的,蕭導演搭計程車時,一位中年司機一直跟她聊有關紅葉少棒的事情,蕭導演才赫然發現這位司機就是當年紅葉少棒的一員,最後拍出一部好的片子「紅葉傳奇」 這也是因為她在當記者的時候,了解到弱勢團體的這個部份,才會造成她的作品都是為了社會上的邊緣人和弱勢發聲,她認為那是絕對值得與人分享的,而且是她永遠不會後悔的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