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陳俊良摩客營運長演講 / D9710202

本週廷宜老師蒞邀摩客(Moker)營運長-陳俊良先生至校演講。講題「以電子雜誌來看數位內容與網路訊息科技」,在近三小時的講演與觀眾互動下圓滿結束。 講題主要以「數位出版產業介紹」為主軸,並在主題下進行「電子雜誌」、「數位內容」、「網路訊息科技」三大面向的趨勢探討。其中,「電子雜誌」在主要議題-「數位出版」的角色為產品、「數位內容」代表產品質競爭力、「網路訊息科技」則為出版媒介/媒體。而「摩客」在演講者的基本定義下,為「生產」與「消費」的橋樑。深入來看,其在產業中兼具產品生產者功能、與數位出版產業在面臨科技技術的轉型需求下,摩客作為一種新媒介形式的可在潛能性。

政府對數位內容產業定義共分為「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影音」、「行動應用」、「軟體」、「出版典藏」幾大類項。很明顯地,講題聚焦在「出版典藏」這一類項講述。講演資源例舉豐富,包括出版典藏範疇:「電子報」、「電子雜誌」、「電子書」、「電子資料庫」、「光碟」、「行動內容」之實案分享。摩客在「電子雜誌」實戰經歷部份,表現精采,以《決策》為例,從完整的介面設計、自行研發的Moker Reader瀏覽器、軟性數位內容部份,編者選擇重點文章或對話,運用數位優勢,將其製作成與讀者即時的閱讀互動、發行行銷部分,則運用結合廣告刊登費整合行銷策略,謀求電子雜誌週期出刊下的長遠生存營運模式;「電子書」部分,以兒童繪本《Cloud Bread》為例,嘗試將畫面以Flash動畫製作,帶引視覺進入動態有聲的音像閱讀,電子書加入情境學習法,強化書本的閱讀學習性。以上兩例子,無論在技術與創意上皆應用了Web 2.0互動的想法,無論在讀者(顧客)與出版社(製造)兩端,預期各自能收到的讀後回饋(意指讀者滑鼠點擊過的閱讀指向追蹤次數)。這也顯示出摩客創意,從初期執行政府「數位典藏」方案,其較無與讀者互動性的資料數位化製成工作,到優遊電子書,加入更多與讀者互動的構想,一路走來可說是充分符合了任何從事數位工作,這種「想法到哪裡,技術就走到哪裡」的研發精神與產業特質。


摩客在其公司首頁上,簡介營運項目與服務屬性:「通過互動廣告,富媒體刊物,社群發佈等多樣化的服務,Moker將幫助廣告客戶更有效的將資訊傳達給他們的目標人群。」其中強調的「互連性」,即是《we are media》(草根媒體)一書中,談及5、6年前RSS革命的重要觀點。RSS全名為「Really Simply Syndication」(譯:如此簡單的內容聚合)。這種聚合構想在「數位內容」技術上做了突破,針對數位資料的「散佈」、「收集」、「接收」三方面的功能做努力,這也是網誌早期發展的軟體雛形,後也因為網誌的興起,引領了數位產業朝「訊息互動」方向邁進。
議題第三部分「網路訊息科技」資料顯示,數位出版的興起或需求,在於數位環境(網路、寬頻、多媒體、3C產品)的普及所致。這個現象意味著傳統文化產物(例如報紙)與人類的文化肢體語言(例如雙手拿報紙、隻手翻頁閱讀的動作)似乎「勢必」漸不復見,而以數位產物(例如電子書)與人類數位語言(例如「數位行動」一環裡,手機創造出來的『拇指族』現象)代之。對此,陳執行長則問了在座觀眾一個問題,作為科技生活的普世趨勢預設:「你認為『紙』會不會消失?」


1980年,當John Warnock與Chuck Geschke(兩位為Adobe創辦人),手拎著公事包,帶著印表機、到處向企業單位推銷其自行撰寫的頁面描述語言「PostScript」-從此改寫了傳統出版模式,「桌上個人化電腦出版」年代正式啟航,科技並不滿足,它不斷地挑戰人們對於數位化過程,儲存資訊、展現資訊、交流資訊、資訊無載述實體(例如:電子書已無紙本形式)的認知模式。資訊化時代確實改變、甚或顛覆了人類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生態;然而這是否能相對驗證於「人」-你我自身的閱讀習慣、活動模式的默然改變?這亦是文化環境議題長久探究與思索的「文化慣性」面向、或今後可加入「資訊慣性」-這個筆者定義的創新面向,在數位產業中、進行探討與關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