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朱旭建主任演講 / M9710210

演講者提到在2008年的教育專刊中,哈佛的教育課程有五個特點:

1.獨立探索世界=獨立搜尋的能力
2.建立對知識的好奇=充滿好奇心
3.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及解決問題
4.找到解決方法跟他人溝通=經由媒介向他人溝通
5.培養創造力跟嶄新的方式看問題=創意

這五個要點幾乎和設計的教育核心十分相似,
於是我自己將順序重新整理為:

好奇→搜尋→發現及解決問題→創意→溝通

先對目標事物產生了好奇心,接著搜尋許多相關的資料,深入了解目標物。在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問題,思考該用什麼方式解決,而解決的方式是否具有新奇的創意。最後都得將這創意,透過合適的媒體向他人溝通。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朱旭建主任演講 / D9710301

因為本身非本科系的原因,對於設計方面的流程跟實踐方式瞭解的都不多。這次透過朱旭建主任的演講讓我可以一窺設計流程其奧妙所在。我覺得整個流程跟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很相似(請參閱 以虛御實_抽象化設計)。撇開背後的大道理不談,本次在上院長的課時,院長也提到了形狀、外觀的重要性。的確,對於消費者來說,那個形狀、顏色的確是吸引他們的第一要素。但要設計出漂亮的形狀,我想大概就需要朱旭建主任所提到的這些紮實的步驟了。

設計一直不斷地在變化、成長(不過哪門學科不是呢?)。不斷地注意當下的潮流,像是近年來的跨界整合的風潮。我的指導教授所給我們看得一段影片:


其中就提到了他們新成立的中心是由舞蹈系跟資訊系兩者跨界結合而來,這兩個系在以往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科系,在近年內也看到了他們合作的可能性。 這世界還有更多可能,我想。

Dr.Chapman演講 / M9710113

永續設計中提到新材質的應用等各種方式,但是某些方面我覺得是心靈層次的提昇,因為人類欲望無窮止境,如何透過設計來達到永續的目的,手段太多種,但想法與理念的傳播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告訴人:其實你需要的只是這麼多。這是相當難做到的,所以大家都退而求之,如何讓浪費減到最低,但追根究底還是跟人類欲望脫不了關係,販賣=利益,有技巧的販賣=更大的利益,這些事情不斷地在上演。所以還是從自身做起,台科大沒有分類回收這件事,好像是第一件應該要做的事。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朱旭建主任演講 / M9710113

在高中對設計懵懵懂懂時期,便知道實踐設計學院相當有名氣,在從朱老師的演講過程中,朱老師提到掌握未來趨勢的重要性,這也是最難的部份,在EPC推出前,很多人也沒想到9吋,10吋小筆電的需求熱潮,但華碩一舉推出後,市場上紛紛出現追隨者,與以往不同的是,台灣去追日本或是美國,現在SONY VAIO不久後也要推出小筆電了,華碩算是引爆小筆電需求的領先者,這就是掌握趨勢的重要性了,在市場上先捷足先登,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這種讓別人追隨的能力,往後這種情形還希望多多看到,某種方面代表,我們在思維上已經可以領先其他國家了。

朱旭建主任演講 / M9710101



由於表弟目前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一年級,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的作業,在經由這次朱旭建主任的介紹下,另我覺得設計的淺能是一層層不斷被激發以及挖掘出來的,在接觸設計的一開始是無拘無束的自由發想,從不斷的試驗與摸索中尋找想法,過程中許多的創意也是從經驗中體驗而來,同時將批評化為鼓勵對於學習設計的學生來說,信心將會大於挫折,而這部分在台灣的學生而言是十分缺乏的,大部分台灣的學生對於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不善於表達自己想法,在第一時間無法快速及完整的行銷自己,因此我認為不僅是學設計這部分,其實在自我行銷方面對於設計系的學生更是重要,我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根基,朱旭建主任所提出關於哈佛的博雅教育目標,正是目前設計教育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朱旭建主任演講 / M9710207



設計的趨勢很多時候就像蛋與雞的關係一樣,到底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是要跟著時代的趨勢去做設計,還是要用設計去創造新的模式?有的時候還是需要搭配吸引人的故事加上一些運氣,當然這種嘗試還是需要漸進的進行,沒有太多的依據突然冒出的概念,在一般大眾的生活中還是無法被接受的。


朱旭建主任演講 / D9710101

00在朱老師的演講中,我聽到了「跨越文化藩籬的挑戰經驗」。在此想以2件曾獲得多項國際性設計獎項的作品來延伸說明我對於將文化元素加入產品設計的觀點。
00
00大可意念所設計並獲得iF Award與reddot 兩個獎項的「太極球」玩具為例,能夠獲獎的原因,想必不是評審們認同「太極」的協調、對稱與循環的精神,更不單只是是因為它被命名為「太極球」且產品在造形上也有太極的符碼便能得獎。更重要的是,它先以獨特而簡約的造形來吸引人們的目光,然後再讓操作者透過使用的過程來體會何謂手眼的協調、對稱與循環。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產品的「命名」、「造形」及「操作 (或功能)」的完整融合。
00
00另外,再以另一件也是由大可意念設計並獲得G- mark、iF Award與reddot 三個獎項的「彩虹河石」玩具為例。我認為,能夠獲得這麼多獎項也不可能是評審們認同台灣的鄉下小孩在田梗與河邊奔跑、跳躍的經驗,反而是大可意念與業主 (童心園) 先以這些經驗來構成產品的概念,然後再加以融合到造形與功能上來呈現。由此,設計跨越了文化的藩籬。從這 2 個例子裡面,可以看到的是產品在發想時除了要能具有文化性的內涵,且必須再將其轉譯成以中性 (不強調文化因子) 的美學與功能來呈現;如此,將會是較容易成功實現的途徑。
00
00在許多不同演講的場合中,我經常聽到充滿著熱情與抱負的設計者們提問「在實務上要如何把文化元素加入產品設計」、「如何把台灣的文化行銷國際」或是「如何來讓本土化的設計成風格推向國際」之類的問題;然後,演講者多半會針對產品的造形設計來指出:「由於產品在銷售上的考量,故難以將文化的要素引入。」一直到今天,我除了一直都很認同這樣子的答案外,我還認為,當一位產品設計者想要談台灣設計的本土化之前,必須先了解其源由。
00
00就我的記憶而言,台灣開始在談這一類「本土化設計」議題的風潮是建築設計以及平面設計領域於1980年代間啟動的 (若要再追本溯源的話,本土化是從文學方面先開始的),然後才漸次傳遞到產品設計。基本上,我認為因為建築設計只需要製作一件豎立在台灣的成品,而平面設計不但多半可以放入較多設計者個人的獨特想法,且應用的場合灳多半僅限於台灣;所以,在建築與平面這2個設計領域在「本土化」與「文化」之類設計元素於商業方面的考量基礎是與產品設計是不同的-畢竟,在大部份時候,將產品生產出來就是為了要能夠大量銷售,但台灣並沒有一個夠大的內需市場;所以,產品設計必須以能夠通行國際為考量。在這種背景下,當台灣的設計者開始對自己的文化與設計間的關係進行反思時,很容易就會陷入現實與理想的兩難之中。然後,在這十多年間,我反覆的聽到同樣的提問!難道,真的會就此無解,而需要繼續一路發問下去嗎?我想,從大可意念的這2件不論對於業主的銷售或是設計公司的獲獎都稱得上是成功的設計案中,可以讓我們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