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鄭司維演講 / M10310118

設計師的十五道陰影,令人莞爾好奇的標題,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鄭司維老師分享了過去經驗中的體會,以跑步為開頭,道出設計的過程與人生的歷程。設計師在消費者、同行、客戶之間如何生存,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從客戶開始,第一道陰影:客戶把你當美工。鄭老師談到設計師和客戶其實是在一個水平的地位,是來提供協助而非下游廠商。

第二道陰影:客戶只想迎合市場。這裡提到的美感的時間軸:過時的美感成為經典,當下的美感即是流行,未來的美感則是前衛;也提到了保羅●蘭德勉勵設計師的一句話:Don't try to be original, try to be good. 設計師需與時俱進,要做到原創很難,但是可以學習把事情做好。鄭老師也分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圖片,大致上看過去是從土壤中長出一顆結了果子的樹,文化即是土讓,從不同文化的土壤中長出了不一樣的設計枝幹,進而結出不一樣的商品果實。土壤一旦貧瘠,樹木和果子的狀態都不盡理想,因此,要從土壤開始著手,從教育著手,培養好的文化,才能長出不一樣的結果。

第三道陰影:客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邊則說明設計師有時必須引導客戶說出自己想要的(或許有時候這樣的"想要"是設計師自身的希望),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蠻高明的溝通藝術。

第四道陰影:累了也不能睡。我認為鄭老師想說的是關於選擇,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並將所選的事情當作是能夠表現自己的機會,全力以赴,所以不能睡。或是因為經濟因素無法選擇的時候,就必須將自己的時間壓縮,所以即便累了也沒辦法睡覺。鄭老師也為這道陰影下了一個詼諧的註解:心腸越軟,肝,則硬。

第五道陰影:沒有代表作。談的是作品沒有辨識度,所謂沒有辨識度有不同的可能,一種可能是客戶希望複製成功,因此無法有什麼創新,另一種則是因為創新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成為代表作,因為每次做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

第六到陰影:計畫趕不上變化。計畫好的事情通常都會改變,鄭老師分享了他設計原住民語專輯的有趣過程,也說到:設計師的應變能力越高,市場佔有率越高。

第七道陰影:長官的一句話。這裡分享的是有關柯文哲綠色方舟專輯的故事。有時候長官的一句話能讓整個計畫順利進行,也有可能從頭再來。

第八道陰影:跟同行一起合作。和同行一起合作有時備感壓力,因為難免會被比較。這邊老師分享了第25屆金曲獎的動畫設計:聲音的形狀,是由不同的設計師合作完成的,期間合作的故事也非常精彩,相信大家對於這屆金曲獎頒獎的片頭動畫都為之驚艷。老師還因為這次合作去買了電視,只為了觀看現場直播,看看做出來的效果和大家的反應,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跟同行一起合作的壓力有多大了。

第九道陰影:活到老,比到老。這裡老師分享了一段馬拉松影片,這個影片特別的地方是,這場馬拉松沒有特定的終點,就像人生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嚮往的終點,不必盲從,也不必和別人比較。

第十道陰影:是朋友還是客戶。客戶可以成為朋友,而朋友最好不要成為客戶。無可避免的心理因素,容易讓關係變質。這裡鄭老師也分享了委婉拒絕的方式:我很樂意幫你,但是可能要等到什麼時候......,你可以等嗎?

第十一道陰影:是流行還是跟風?要多看別人好的作品,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創作養分。

第十二道陰影:是抄襲還是參考?抄襲是沒有告訴他人的行為,而參考(致敬)則是大方的態度。

第十三道陰影:是風格還是老梗?

第十四道陰影:是搞藝術還是設計?

第十五道陰影:要賺錢還是要快樂?這裡談到了文化、創意、產業彼此矛盾的特性。文化是具有歷史的(老的),而創意是含有新意的,產業則是要有銷售行為的。三者間不同的特質,如何平衡?

上述鄭老師分享的十五道陰影,有些還未能體會,但相信前輩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鑑,或許,面向心中理想的陽光,陰影就在背後,而這十五道陰影,其實也讓鄭老師的分享更立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