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十五道陰影 / 講者:鄭司維
2015/04/10
設計師如何跑出各自精彩的人生?鄭老師以一段日本馬拉松廣告指出人生不應是馬拉松比賽,正如設計並沒有「是非題」,而是只有「選擇題」。作為設計師,只靠設計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設計的廣度和深度。設計的養分來自「文化」土壤的滋養,而要使設計不同,則須進一步改變整體文化。做為一位好的設計師,要能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只有庸碌地工作。正如Steve Jobs所言:「你的工作未來會佔據你人生中很大的一部份,所以你要對你的人生滿意,就去做你自己覺得偉大的事。在要成就偉大的事前,你必須先愛你正在做的工作。」鄭老師也提醒大家–能有挑案的權利,才能成為頂尖設計師,因此在策略上,讓接案成為累積『作品』的題材,才能樂在工作。
鄭老師提到設計師的第十四道陰影–「是搞藝術還是搞設計?」,我認為設計師應該像是「入世」 的藝術家,能從日常生活汲取創新的視野,再將之應用、回饋到生活當中。因此,設計是既「有用」亦「無用」;設計是既「有價」亦「無價」。設計師既「建立規則」,亦「打破規則」;既「解決問題」,亦能藉由設計「提出問題」。因而才能創造出更具包容力的設計文化。
鄭老師最後為大家整理、指出作為「頂尖設計師」的十項重點,對此十點,我特別感受深刻、獲益良多:
1. 正確了解作品的顧客群
2. 了解專案的真實需要
3. 用「關鍵字」意象做腦力激盪
4. 「文字思考」不同於「圖像思考」(畫面會說話)
5. 聆聽文字的「聲音」和「態度」(文字的言外之意)
6. 「閱讀」幫助你站在巨人肩膀上
7. 收集各種「喜歡」與「不喜歡」作品(具備看作品的能力)
8. 永遠不放棄學習新知識
9. 審慎跟隨時下流行的美感
10. 懂得反省與重新定義問題(作為設計科學生具備創意、重新思考、定義的能力)
在鄭老師幽默的言語之下,隱藏充滿智慧的設計之道,設計師體現在設計中的人文哲思,才是設計的「力道」,正如美的事物不應太過理所當然,反而有點麻煩,更能發現它的珍貴與美好–從「綠色方舟」作品,看見了設計者的理念與堅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