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比爾·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及物物互聯的想法之後,經過二十年全球化的網路基礎建設,連結實體物件與使用者的控制、識別及服務已經成為具體可行的事實,甚至成為具有無限可能的新一代全新商業模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14台灣半導體協會年度會議以「Next Big Things」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時指出:「未來的物聯網世界將會是一個相當美麗的世界!」,似乎已宣告物聯網的世代即將來臨。雖然很早就聽過「IOT」這個名詞,但一直到這次有機會聽到周碩彥教授的演講,才真正對「物聯網」有比較基礎且廣泛的認識。
從演講名稱「Paradigm Shift for Services」就已經將IOT定義為一種世界公認、全新商業模式的規範與標準。周老師認為「產品」>「應用(系統與服務)」>「商業模式(獲利)」>「價值」這樣的模式成就「工業4.0」的基本體系。當產品藉由RFID、Pervasive computing、M2M、Cloud computing、Wearable technology、Big data以及Cyber physical systems等技術的串連,產品即產生能與人直接互動的模式,並且能將消費者資訊反饋給廠商,建立完整的服務體系。而物聯網的架構則具備三種層面:
Service (Intelligently)→Application Layer
Connect (Anytime) →Network Layer
Sense (Anywhere) →Sensing Layer
店家不但能主動分析消費者動態,還可以用來管理供應商,並且提供對應的加值應用服務。
演講中提及多項應用的基礎理論與範例,將物聯網的的概念很清楚的具體化:
「Barcode Scanning」:藉由產品的輸送即建立識別體系;
「Smart Transportation」:智能交通系統的概念在通過車輛對車輛和車輛到基礎設施的連結,能協助城市中的安全維護與交通暢順,並能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
「Quantified Self」:藉由穿戴設備能將自己的心跳、體溫、血壓、心理狀態、每天吃的食物、睡眠品質和時間等等紀錄下來,而這些數據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健康和體能狀態。
「Energy Analytics and Services」:藉由能源的分析與建模,可以有效控制並改善能源使用的效率。另外未來物聯網的時代不可能每天充電,所以需要節能或低耗能的技術開發。
「Smart Devices」:智能設備是啟動物聯網的重要關鍵,通常能夠具備學習、通信、遠程溝通等機能。例如手機。
周老師最後提到,「技術的導入需要以很自然的方式」(自動化改變),的確,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的生活周邊一直不斷的在汰換更新。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第一次裝設撥盤式電話的情景與第一次撥電話與遠方親人聯繫的經驗,接下來經歷過按鍵式電話、BBcall、傳統手機(小海豚^^)一直到這兩年更換成智慧型手機,與其說是科技,不如說這些物件已經扎扎實實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先進技術以科普的形式走進我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看似緊密卻日益陌生,這可能是我們在「智慧」生活背後該省思關注的另一個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