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傅天余導演演講 M9710201

內部

聽完這場演講,心中的所產生衝突的聲音無線迴盪,每個人似乎都倚賴著自己夢想中的路上努力向前走著。話說傅天余導演就有這樣的一種特質,把自己的興趣附加於自己未來的工作之上,但是這樣的想法我們都曾想像過,一種不費力不傷神不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拉扯的日子。聽起來是多麼夢幻愜意,但真正的世界有何曾如此簡單過,要面對自己所想要的生活就必須勇敢面對,畢竟最安全的選擇並不會是你想要的,但是我們往往會自自己封閉的世界中作出以為最合理的抉擇,以為這就是了,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了。

外在

其實,有時候不要太侷限自己的想法,開放的面對社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檢驗,雖然社會所提供的不盡然是最圓滿最真確的價值觀,但它卻是一個最好的大眾意見的匯流處,渾厚雜亂卻多元,就像導演說的,社會趨勢是一個商業創作品明顯的一個賣作指標。像我們常常大批好來鎢電影狗血又芭樂,但自己卻身陷電影院排隊人群之中,無可否認商業的創作考量,必須迎合於市場且讓人易於親近。但回過頭來想想賣得好其實是共鳴度高低使然,共鳴高大家的興趣自然提升,和自身無切身關係自然內心起不了任何接近的心理。這一些談的都和如何讓作品賣得更好,都不是如何讓作品做得更好。有一段時間稱為台灣新浪潮的電影時期,那時候內容的呈現趨於低調、寫實、淡化表演、薄弱情節與疏離的映像風格。這個時期讓往後的台灣電影鋪上一片十分濃郁的文學色彩,這麼說來價值度其質感應該都屬不錯層次,可以說是好作品好的材料,但其作品看過的人少之又少,可以大聲喊出電影名字卻都自動省略觀看動作,這是為什麼?大概就是和社會大眾想找的共鳴脫軌了。換句話說,一個獨特的創作模式可以造就大導演,一個好的動機行動可以造就電影運動,回過頭來說,那觀眾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