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朱旭建主任演講 / D9710202

本週敬邀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朱旭建老師演講,講題「設計教育-從現在到未來」。

演講內容可說是朱老師多年設計教學經驗的回顧,朱老師主任任職期間,縝密規劃課程學習,我們也就此了解實踐大學設計學系多元且開放的課程內容,以及鼓勵學生創新與實作的教學方向。首先,朱老師引介2000年《天下雜誌》專刊,一篇有關哈佛大學博雅教育(即:通識教育)的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探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利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他認為這些觀點值得做為國內學校的借鑑,專業是技術性的活動,而設計則廣及生活、某種程度接近通識課程,應亦注重學生設計人格的養成。

接著進入主題,朱老師以實踐大學產品設計學系幾年來的教學內容與方針,做了詳細深入豐富的介紹。除了重點說明學校教學方向、還有許多該校學生精采的作品、以及放諸國際設計舞台,設計師理念探討與設計史上經典之作的美學形式講述。
一、專業養成
How we create form?
此部分旨在激盪同學對於造形發想與創造。「造形發想」學習主題,朱老師具創思的,將其分為「Instinct on beauty」與「Instinct on meaningful beauty」。所謂Instinct on beauty意指「見形思形」,形包含比例構成的純粹的美,他指出,在美國造型課程中,找尋「造形姿態」的概念,佔課程主要學習部分。造形中,具有姿態的物件,如:軸線在空間中如何構成有意義的形態、以及在比例上如何形成。Instinct on meaningful beauty意指「見形不是形」,代表語言的媒合。屬於複合的美、有意義的美,尋找幾何之間的對話,從而發覺張力。他指出同學喜歡的設計語言,以角錐與角錐頂點的距離探索表現為多,並且認為以模矩形態的延續來作為練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以形生形的製作中觀察形與形之間關係的改變。講者也舉例日裔美籍設計師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如:Expo’70 Fountains 大阪博覽會,噴水裝置中,水與金屬材質的交會、以及水以光照射形成猶如光之雕塑、以紙材製作的圓球燈籠。Form, a visual solution…意指「見形是形」,此階段注重單純把材質表現出來。並舉例米蘭家具展中的大型戶外裝置,解釋嘗試將材質單純表現出來,即可作為一種設計手法,鼓勵大一學生多嘗試不同材質表現。如:各色塑膠翻模、PS薄板彎曲、軟布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甚至形的製造材料也包括「光塑」技術。
Why we create form?
此部分在探討回應(Echo)人性。「設計以人為本源」思索角度看待設計。將設計回歸到產生之由-「因為人有需要」-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初衷。並舉例北歐設計作品,如:有籃子嬰兒腳踏車、冰塊燈…等。在面對艱困生存環境國度(北歐氣候凜冽難當)的人們,他們想的是什麼呢?他們的需求又是什麼?什麼樣的設計才是符合他們期待的設計?有時跳脫自身所處的國度,去想想其他國度的人們對於設計的需求期望,能將設計服務更多的人們,設計師個人亦將跨越、聯繫更多國度的設計語言。回應人性另一個探討部份在於喚醒經驗過去 Awake the subconscious experience設計在為廣大人群設想之外,設計師有一些作品是回饋自己,這是必要的。對於自我記憶的取用而產生之設計作品,如:北歐 笛音壺。關於此產品據說是設技師來自童年住在萊茵河畔,舶船鳴聲的記憶。以及菲力浦‧史塔克檸檬榨汁機,似章魚的造形,根據作者自述,其來自於兒時看過的一本書上,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插畫印象。在歷經喚醒經驗、重現經驗、挑戰經驗過程,亦是設計演練的一種好方法。或可由此而預想劇本-設計的未來,他以SONY walkman產品為例證。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
此部分探討形的聯想。由「趨勢變化」所引發的形式差異。設計師必須隨時保持敏銳嗅覺,觀察人們生活改變而引起對於設計需求或興趣的轉變。例如,經濟海嘯衝擊下,現階段未來今年至明年,設計的機會在「貧窮」。或許未來可預見,會有越來越多的重複性使用的再生材料,以低價訴求競爭。例如:瓦楞紙的大量運用、塑料材料做雨衣…。又或者樂活型態所帶來的塑料家具受歡迎現象。在此講者舉了一個失敗的案例,說明設計領導者若無法動燭機先,製造與人們生活無交集的產品,則直接宣判了產品的被驅逐人類生活的命運。這是在產品與生活的劇本差異下,產品只能被動選擇退出人類生活的設計事件了。他以SONY自豪於映象成像技術推出極高價映像管電視機而忽略未來人類生活劇本的失敗案例。

二、跨域整合
講者此部分多舉例國外設計案例作解釋,例如:VOLVO將推出以女性設計師團隊,為女性設計的概念車。該團隊中有從事設計、心理、經濟…等集合各專業領域學者共同參與。國內跨領域設計案例,如:實踐大學與MIT合作,汐止 城鄉計畫(BusinessWeek 2007 10 4 The Talent Hunt)。

三、趨勢洞察
講者指出,目前國內偏重在第一階段專業養成,國外則對此階段有愈加注重的趨勢。最後,他提出未來設計相關學系的發展方向,並觀察到了二大部份的轉變。
第一部份、本質的變化:
1. 對環境友善的考量
2. 通用設計
3. 全球合作,區域價值
4. 不一樣的市場
5. 智慧財產IP意識的上揚

第二部份、形式的變化:
1. 儉約而複雜
2. 工藝精神
3. 陰柔的女性特質
4. 兩極差異(產品服務於極奢華與極低廉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朱老師演講內容大致上就第一階段解說為多,是此次演講稍有遺憾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