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周碩彥老師演講 / M10310301

周碩彥老師之演講內容,聚焦於物聯網的概念主軸與設計實務分享,物聯網為一物件與科技、系統相關聯之統合架構,當中包含了三大理念,分別為Sense(感知)、Service(服務)、Connect(連結),倘更深入評估,應為「無處感知」、「智能服務」、「無時串聯」。在物聯網的概念延伸下,講者將其分做幾項領域,諸如:Ubitious Computing(無所不在的運算)、Ambient intelligence(智慧環境)、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Wearable technology(穿戴式科技)等。

在談及Barcode Scanning之部分,其敘述關於物件本身需有一獨立識別碼,以利物流處理上的物品追蹤,此概念運用於物聯網上的自動化辨識處理十分重要。工業化進程的時代,物質性漸趨大量複製與規格化之統一,大量釋出之同質物件如何被管理將受到重視,區別性的系統建構將提高管理效率。後繼而來之RFID技術承襲Barcode Scanning的理念,更延伸探討低耗能設備的發展性,如同講者所提出的中藥管理系統案例,物件的取出與放回皆被迅速且精準的感知,如不遵守排放順序將無法進入下個程序步驟,此概念若能泛用於圖書管理系統,應能加速並且更便於文件管理。

於MEMS Sensors(微機電晶片)的概述中,其所提出的概念在於:物理現象的感測如何實踐於微晶片處理系統,將機件的功能縮小至晶片大小一般,如定位、方向、水平、六軸、振動偵測等,複雜的物理性功能偵測透過為晶片下放到各式裝置中,達到同時間內的復合物理資訊處理。此一技術的開展,將促使設計師不僅停留於螢幕介面使用性上開發,更應思考關於身體動作與環境上的設計考量。另外Wearable device部分,講者提出一認為相當具有開發潛力的系統—即自我產能概念。現況下的可穿戴式裝置,往往無可避免電能不足情況,然而自我產能的系統,例如走路震動、關節的物理伸縮移動、甚至講者奇想之太陽能帽,電能的供應是否總需依賴於外部供電體制,倘若
身體運作本身即為一產能系統,將更可能達到無時刻的串聯與服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