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朱旭建主任演講/ M9510113 / M9710103 / M9710106 / M9710108 / M9710110 / M9710111 / M9710112 / M9710114 / M9710117

00演講者說思考了很久該以什麼題目來作演講,最後以他身為實踐工業設計系的創辦人之一的角色來說,從1992年起創辦系所,藉這次的機會回想我們十六年前是怎麼樣的一個想法,甚至未來該走到那裡。所以這不單只是分享給各位同學,我也好好整理我自己的觀念,或是我從外來者的眼光嘗試去重新看我們做了什麼,也是給我一個沉澱的機會,很感謝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所以這次的題目我定為,從設計教育—從現在到未來。

00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永遠在現在,未來到底走向那裡呢?其實就工業設計的教育,在台灣起碼就走了三十年,這段期間,從製造到今日,我們說要談品牌,或者是要跟國際接軌。他不只是技術上的變革,是有很多原因衝擊出來的,創造了很多機會,所以設計教育就大峽谷的河流一樣,河流不斷沖刷,不會一直是直線的流動,下次可能就是轉了一個大彎也不一定,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什麼因素逼著這個河流開始繞道,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我認為設計教育不是主觀的,是有很多環境的原因帶著他去尋找最適合的路徑。

002008年天下雜誌前一陣子發行的教育專刊,去看美國多所大學對對大學教育的檢討,其中哈佛大學的教育經驗分享,其中通識教育—不是要建立學生專業,而是教授學生作為「人」的本質,這種博雅教育的目標有: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找到解決方法跟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力跟嶄新的方式看問題

00當我把這些東西拿給上課的同學看的時候,就產生跟我相似的感覺,這不就跟設計教育的目的很像嗎?設計不只是技術性的,更是一種通識的課程,所以我們可以把上述的準則說是設計課程的目標。

00而我們當時創辦實踐工業設計科系的時候,嘗試的目標有下列幾項:
1. 專業養成
2. 跨域整合
3. 趨勢洞察


00目前我們也只做到第一點,還有其他的領域,那就是我們的未來,必須要去跨過界線,看到未來。


00在專業養成的部分,某種程度上說真的,我們真的很在意原始造形的部分,就工業設計來說,專業養成旨在造形發現與創造。以我自己的觀察,我自己本身整理出造形的三個層次:
How we create form?造形的手段
Why we create form?了解造形的理由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為什麼造形會變

.How we create form?


1.見形是形—比例與美

00這種比例與美感是直觀、對比性的東西,是沒辦法從書本上來的,有可能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可能從自然植物,到最原始的幾何造形,如何形成一種有姿態的物件,從線、面、塊體等等,各種角度,你可以看到軸線在空間的走向,這樣就是一種美。


2.見形不是形—語言的媒合


00造型語言,不同的形態的對話,形是有意義的,不只如第一個僅是單純的美感。為什麼是種美?幾何以模矩的型態、不同材料去呈現有意義的美,不光只是一個東西,可以交互組成不同的語言、文字出來。


野口勇(Isamu Noguchi 1904-1988) 噴泉公園

旋渦形滑梯Black Slide Mantra

00從同學與大師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造形之間的對話。同學可以從不同的造形練習,做出最後的作品。

3. 見形又是形—製作與材料

00到了這個層次,要重新回過頭來省視除了造形以外,製造、顏色等等的部分,在我們認知裡面,色彩大部分是附著在材料之上同學們往開始學習poly、灌石膏等等,嘗試去做出來。

形—製造—材料—光 各式的元素加起來作成的練習。

00我們在學生一年級還不希望做產品,所以用定義物體--「結構」來作練習,例如椅子→有支撐的用途,把它從「椅子」跳脫出來(這是一年級上的習題);移過的器具(這是一下的習題),動手做出一個可移動的結構,成就感是很大的。不斷的去定義物體,找到更多的可能,橡皮筋作成的燈,不同材料的嘗試,由不可能→可能,這樣的成就感是很高的,又例如白蠟形成的花器,不喜歡還可以揉一揉還原成最初的形式。

00我們希望做大的東西、嘗試不可能的材料,因為以後你可能就不會再做這麼大的東西,從大進入到小,比較容易,只要再去處理細節的東西就好;而一開始做小的東西,以後你要嘗試做大的東西,很難。


野口勇 光的雕塑

三宅一生 布的雕塑

.Why we create form?我們為什麼創造造形。

1. 回應人性—現在


00人性,為了生存人有需要,從出生就一直會有問題存在的,所以做設計。
00北歐對腳踏車是友善的,台灣則否,但是台灣是製造腳踏車的國家,我們對此也有一個需求,但是卻沒有做好。我覺得北歐的設計裡面有很大的重點是對生存的回應,有一種說法是寒帶國家的人比較積極,熱帶國家的人比較懶散,這其實是跟他們環境有關係的。因為生活嚴苛,除了美感之外還要堅固,北歐國家的ant chair等設計作品,都是需要一代傳一代,對環境來說才是有價值的,充滿人性的關懷。然而,在台灣或許是活得太容易了,所以欠缺對人性的回應。


00設計可能是為成就自己,也可能是為了別人,有不同的向度。
例如IDEO設計的杯子,就是為了別人。

2. 喚醒經驗—過去

00過去是存在潛意識裡的,可能你以為他不曾存在,你要試著找出來,即所謂的重現,另外,還有挑戰—超越經驗,更是讓人驚豔。


00某種程度是在地性的,例如冰塊燈是芬蘭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而台灣也有特有的花布、竹籃等等文化特色。


00笛音壺—來自德國萊茵河運輸船的聲音,就是其中所隱藏的意涵。


3. 預想劇本—未來


00Philippe Starck認為他的榨汁機不去考慮機能層次的,而是一把開啟社交話題的鑰匙。
00SONY 的Walkman也是因為社長喜歡聽音樂,而創造出來的。設定CD的長度為74分鐘是因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這樣的想法,就是在預測未來的模式,Walkman就是帶領未來隨身聽音樂的第一名。


00很多電子產品開始與人對話,這是以前科技與技術未能達成之前所預想不到的,然而現在的產品很多都是在處理這塊,像是Cube World,這樣就是一個預想,去想像如何發生。


.What results the change of form?


1. 因趨勢變化所引發的差異

00設計史上某個時期的變化,例如從今年開始的「貧窮設計」,因為金融風暴、經濟因素,影響我們的設計,例如Yamamoto以塑料製成衣服是很久之前就創造出來的,而今年米蘭服裝設計秀場上,出現非常多這樣的作品。

2. 因環境變化所引發的劇本差異


00Woofy這樣的一個電線收線器,他讓這個產品不僅是一個產品,他架設一個網站,可以看到Woofy到世界各地遊歷,展現「人性」,情節、劇本開始轉變。

00另外,我們可以看到YCC--2004 VOLVO發表以女性設計師設計,以女性為主的概念車,這是跟March很不同的車型。


3. 因技術變化所引發的程序差異


00而1983年所提出的MAC定義了未來,到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電腦的型態。

.跨領域整合


00例如前述的YCC或是HONDA所設計的幫助走動的機器,都是需要對人的觀察,以及集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就如同台科大目前跟台大合作,或是推出前瞻計劃等等,這些都不是設計師單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都需要高度整合的工作。


00Business Week的The Talent Hunt – Design programs are sha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creative managers.談論到高階的創意經理人就從設計科系找來這樣的人才,一旦進入到這樣的領域,代表我們可以作整個產業決策,未來熱門的科目將會是MBA→MFA。

.趨勢洞察旨在透析人性

.本質的變化,這是我們該知道,而且加入設計課程來的議題。


1. 對環境友善的考量


2. 通用設計,今年在美國就有這樣的計畫叫Design for other 90%,因為目前能享受到設計的人約只佔10%,但是另外的人將是未來加入的重點。


3. 全球合作


.形式

1. 簡約而複雜(simplex)

00例如i-Pod之類的產品,用單一按鍵或旋鈕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要把形態減化到最低。所以我們的課程就加入多媒體課程,從程式、多媒體出發去思考產品。


2. 工藝精神


3. 陰柔的女性特質 愈來愈多產品具有女性特質,不是說男性的特質消失,而是男性也能接受這樣的產品。


4. 兩極差異 奢華-節省成本的。


00所以每年我們舉辦研討會與工作營,來討論不同的議題,發現正在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正在發生,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 歡迎來參加。

沒有留言: